(2)聚集程度
通常用“供应态”粉末和“研磨态”粉末的粒度之差来表征粉末的聚集程度。细钨粉的聚集程度通常比粗钨粉高。对钨材生产而言,聚集程度直接影响到生坯的强度。在WC生产过程中,钨粉的聚集程度对配碳的均匀性产生影响。
(3)颗粒形貌
钨粉的颗粒形貌对其压制性能和生坯强度产生影响。不规则的颗粒形貌引起颗粒间的互锁,提高生坯强度。球形钨粉流动性好,特别适用于喷涂材料。同样在制备WC时,钨粉的形貌亦影响到WC粉的形貌。
(4)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钨粉所具有的总表面积称为钨粉的比表面积,常用m2/g来表示。钨粉的比表面积通常在0.01~12m2/g之间。它间接反映钨粉的粒度大小和颗粒形貌,是衡量钨粉的烧结活性、溶解特性以及在碳化过程中与气固态物质反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5)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
钨粉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随粉末平均粒度的增加而增加,典型钨粉的松装密度与其费氏平均粒度的关系如表3-3所示。粉末的粒度分布愈窄、颗粒形貌愈复杂的聚集程度愈严重,则松装密度愈小,一般可通过调整还原过程的工艺参数来控制。





C.改进的硝石熔合法
用NaN03在反射炉内与废料熔炼,熔合产物水浸,钨以Na2WO4形式进人湿冶过程,浸出渣再用HCl浸出得CoCl2溶液,进入Co湿冶系统,此法适应性强,金属回收率高,但产生污染环境的NO2气体,且反应过于激烈、***。
为了克服这两个缺点,Sandvik Asia Ltd.的Poona通过数年的实验室研究及扩大试验,成功地开发出改进的硝石熔合法,其基本原理是用硝石混合熔合废硬质合金,此时发生下列反应:
WC 2NaNO3 2NaOH—Na2WO4 Na2CO3 N2 H2O
反应温度为450~500℃,高价回收废钨钢,在此范围内,反应十分安全平稳,如果废料平均粒度为0.6mm,硝石与废料的比例为25%:25%:50%,反应可在60~70min之内结束,钨的收率达98%~99%,半工业规模试验处理了50t废料,排出气体中之NQχ含量小于200×10-4%。
(二)高温处理一细磨法
高温处理一细磨法是处理废旧硬质合金直接制取WC Co合金粉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日本得到广泛使用。其实质是将经分类并进行表面清洁处理后的废合金在高达1800~2300℃的温度下处理并淬火,则合金体积明显膨胀,内部变成疏松多孔,同时晶粒度明显变粗,从而为其粉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WC的结晶形态更为完整,也为保证回收后所得的WC Co合金粉的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废旧硬质合金在上述温度下处理后,经粗碎再球磨12h左右,即可得粒度小于80μm的WC Co合金粉,可直接将其用于制造与之相同牌号的硬质合金。
实践证明用本工艺回收粉末所制成的产品和传统合金粉所制成的产品质量基本相同。至于高温处理的条件,国内学者的试验结果表明,以2000℃保温2h为宜。
(三)选择性酸溶法
研究表明,在选择性酸溶过程中,当表层的钴溶出后,其内层钴的溶出过程属内扩散控制,即过程的速率取决于物质在部分钴溶出后形成的孔隙中的扩散速率,孔隙越大则钴溶出得越快,而孔隙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合金中的含钴量,同时也取决于原始合金的晶粒度,晶粒越细则在钴含量相同的情况下孔隙越小,越不利于钴的溶出。含钴量越高,则钴溶出后形成的孔隙越大。因此选择性酸溶法一般宜于处理含钴量较高(如YG15等)、晶粒度比较大的废合金。
此外,减小废合金的粒度(如酸溶前进行预粉碎)、加快两相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处理粉状料时加强搅拌或在研磨设备中进行、处理块状料时用脉冲法使液相不断运动等,都将有利于提高钴的溶出率。
一般用磷酸溶液进行选择性溶出时,WC的回收率可达98%,Co的回收率达92.4%,每吨合金电耗约为2000kW·h。

高价回收废钨钢-伟达再生资源回收站(图)由东莞市寮步伟达再生资源回收站提供。高价回收废钨钢-伟达再生资源回收站(图)是东莞市寮步伟达再生资源回收站()今年全新升级推出的,以上图片仅供参考,请您拨打本页面或图片上的联系电话,索取联系人: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