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垫船历史发展
芬兰工程师DI Toivo J. Kaario是Valtion Lentokonetehdas(VL)飞机引擎车间的首席审查员,他 在1931年开始设计气垫船只。他建造和测试了他名为pintaliit5aj5a的表面滑翔机,并得到它在芬兰的专利权18630号和26122号。Kaario虽然被认为设计和制造了第i一只气垫船,但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充足的资金以便进一步的发展。
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拨打图片上的电话吧!!!
气垫船——内河用侧壁式喷水推进气垫客艇
80年代初,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与安徽省水运科学研究所合作设计WD401内河侧壁式喷水推进气垫艇,由巢湖船厂建成并小批量生产。该艇总重16吨,有40个客位,航行吃水0.45米,航速达32千米/小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1981年,708研究所对717-A型艇进行第二次改装,命名为717-C型艇,后以此为原型艇,为重庆轮船公司设计、建造了载客54名的717-2型艇“岷江”号,为重庆轮渡公司设计、建造了载客70名的717-3型艇。两艇航速分别为 46.9千米/小时和44千米/小时,客舱噪声在75分贝左右,建成后均在重庆营运,从1984年10月起连续服务数年,平时由重庆到泸州单程249千米,夏季到宜宾单程372千米,只需6小时到8小时30分,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
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拨打图片上的电话吧!!!
气垫船开发应用研究
50年代后期,为探索气垫新技术,***40多个单位***力量,开始原理研究和模型试验,进而试制载人试验车和试验艇。有些单位用航空发动机作动力,采用空气螺旋桨推进或喷气推进;有些单位研制的气垫船兼能上岸;也有些单位则研制以陆用为主的试验性地面效应器或气垫车,名为“漂行汽车”、“无轮汽车”、“气垫飞行器”等等。名称虽不同,但实质均属全垫升式气垫模型。当时这些试验船均未装围裙,操纵性不佳,海上和陆上试验都发现不少问题,只停留在原理性的应用研究阶段。1960年,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主持召开***气垫技术会议,现场展览比试各型试验车和试验艇后,明确以船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决定缩短战线,相对集中力量,循序前进,对关键技术问题***协作攻关,从此改变了以往“遍地开花”的局面。1961年后,***处于调整时期,科研经费短缺,物资供应困难,许多单位相继停止了对气垫技术的研究,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
想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拨打图片上的电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