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结构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平台)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近况
起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标签的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在未来,RFID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成部分
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i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发展进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很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后: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射频识别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
射频识别
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正在成为现实并走向应用。
市场发展
物联网已被确定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无疑给正在发展的中国物联网又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而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其应用市场必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而扩大。
RFID巨大的市场空间即将打开,而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i捉到它。伴随行业的发展,业内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内优i秀的RFID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行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
据调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RFID标签的生产数量将达到330亿,是2005年13亿产量的25倍以上,RFID在未来几年的应用会随着产业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从1991年至今,已经有超过15000万台汽车在使用RFID标签。而根据分析师的预测,未来RFID将主要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领域,而这个市场将成为RFID市场的重头戏。但如果在应用上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实现RFID标签的量产化,RFID标签的价格将会迅速下跌,应用普及也将指日可待。
在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技术上还存在着系统集成稳定性差、超高频标签性能本身有一些物理缺陷等许多技术方面不完善的问题。
二、超高频标准不统一,制约产业发展
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在国内尚无形成统一的标准,国际上制定的ISO18000-6C/EPCClass1Gen2协议,由于涉及多项专利,所以很难把它作为***标准来颁布和实施,国内超高频市场上相关的标准及检测体系实际上是处于缺位状态。
三、超高频成本瓶颈,制约市场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价格下降很快,但是从RFID芯片以及包含读写器、电子标签、中间件、系统维护等整体成本而言,超高频RFID系统价格依然偏高,而项目成本是应用超高频RFID系统用户权衡项目***收益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