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
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长年累月,便有了煤。
配煤需要考虑什么
为了保证焦炭质量,又利于生产操作,在确定配煤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焦炭质量应达到规定的指标,满足使用部门的要求。
(2)地符合区域配煤的原则,根据本区域煤炭资源的近期平衡和考虑远景规划,充分利用本区域的粘结煤和弱粘结煤。
(3)不会产生对炉墙有***的膨胀压力和引起推焦困难。
(4)在满足焦炭质量的前提下,有较高的化学产品产量和质量。
(5)合理调整炼焦用煤的运输流向和尽量防止对流,并尽可能缩短平均运输距离。
配煤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节约炼焦煤,扩大炼焦煤源;
(2)充分利用各单种煤的结焦特性,改善焦炭质量;
(3)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炼焦化学产品的产率和炼焦煤气的发生量;
(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焦化工业。
煤的内在水分
指煤样在30℃,相对湿度达到96%的条件下吸附水分达到饱和时测得的水分,用符号MHC表示。该指标反映年轻煤的煤化程度,由于空气干燥基水分的平衡湿度一般低于96%,因此,内在水分高于空气干燥基水分。
煤中水分含量分级:
低水分煤 ≤ 5%
中水分煤 gt; 5~15%
高水分煤 gt; 15%

煤中水分对煤炭利用的影响
(1)燃烧、气化、炼焦 →吸收额外的热量,降低热效率
(2)煤炭运输→浪费运力
(3)煤炭成本→高水分,煤价下降
(4)适量的水分可以在运输和贮存中减少煤粉尘的产生,减少煤的损失
煤炭在锅炉燃烧中的几个阶段
(1)干燥阶段----煤从炉膛内吸热,温度升高,水分被蒸发。
(2)挥发份析出及其燃烧阶段----水分蒸发完后,温度继续升高,挥发份随之不断析出,达到着火温度时,逸出的挥发份在煤粒表面开始燃烧。

(3)焦碳燃烧阶段----挥发份燃烧后使温度进一步升高,使煤析出挥发份后形成的焦碳开始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量。
(4)燃尽阶段----焦碳燃烧到一定时间后,大部分含碳物质已烧完直至燃尽。